2011年6月25日

Che - 切格瓦拉兩部曲

“我們時代的的完人”曾經有人是這樣對切.格瓦拉的稱呼,
一生經歷中見識到切是極端的角色,
從醫師到游擊隊隊長,從馬克思主義革命家到政治家,
帶著行李遊歷南美,你可以說他是浪漫主義者,
帶著為公之理想,你可以說他是完美主義者,
帶著槍桿子革命,你可以說他是位屠夫,
現今貝雷帽,落塞鬍,輪廓的剪影,象徵共產的紅底,
這個圖騰肖像已成為左派思想的象徵,
但也諷刺將肖像成為商業行為,
當你手拿著麥當勞,穿著切格瓦拉的T-shirt,
或許你該想想切當初為何而戰。



第一部述說一切的革命的開端就從墨西哥往古巴的一艘船開始,
一場血色行動讓他放下醫藥箱,拿起了長槍,
從這時開始切已經是為戰士了,而持續革命下去。
影片的拍攝如紀錄片方式記載,穿插許多訪談,以及聯合國的演說,
從中可以看到游擊隊的生活方式,
在熱帶雨林中,必須不斷跋涉行軍,找尋食物,搭棚休憩。


而作為卡斯楚的好友兼左右手,切的角色卻是如此的重要,
除了負責作戰,還交付了訓練新兵,
甚至游擊隊有組織的建立起與農民的連線,
建立學堂,幫農民看診,逐漸得到各階級的支持,
其中可以看到切對於紀律的要求,對於違紀的游擊隊員不容慈,
巧合下也遇上了革命同伴 - 阿萊伊答(切的第二任妻子),
最後一路攻進首都哈瓦那取得革命的勝利,
對他們來說勝利也只是剛開始。

第二部從一封道別信開始,告別可以享受榮華的一權利,
放棄職位及地位,更放棄古巴籍,
舉著解放的旗號默默帶領著夥伴前往波利維亞,
打從一開始就處於不利的情勢,首先無法得到當地共產黨支持,
後來加上美國中情局介入,又加上得不到受到反動的農工的支持,
被受孤立的切最後依舊難逃命運的現實。


建立游擊隊基地,收納當地革命分子,
善待農民,東西絕對交易,不偷搶,細節刻畫出切的為人,
原本以為這是場壯烈的犧牲,但是我很喜歡導演的方式,
平淡而寫實的用日子描寫出切最後的日子,
娓娓道來這任務的艱辛,隊友們漸漸疲憊,甚至建議切放棄,
切一向保持領導的風範,堅持下去,
而在一幕切似乎充滿絕望地刺殺馬兒,對沮喪表露無疑,
而英雄也是血肉之軀,哮喘需要旁人協助,被俘前夕更是重病在身,
若要活還希望說服小兵放了他,若要死他也不從容就義,
導演選擇了不矯情的方式,反倒用冷淡的方式紀錄下,
更令人唏噓結局就如切自己講的,要就贏,不就死。

23歲的旅行,28歲的革命,39歲的告別信,
切的故事是如此吸引人。

沒有留言: